6月8日,浙江富阳市再次发生化学品交通事故,一袋剧毒碳酸钡落入流向富春江的水沟中。这是继4日晚浙江发生“苯酚泄漏流入新安江”事故以及5日杭州郊区水源检测出苯烯类有机物导致停水事件后,浙江地区出现的第三起涉及“水安全”的事件。幸运的是,经过证实,碳酸钡化学品的包装袋具有防水功能,8日发生的交通事故并没有影响水质。
编者按:
淡水,特别是饮用水,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,无论如何是“伤不起”的,可它的脆弱神经,却一次次被意外伤害。而它受到的各种各样的伤害,又直接反应到它所属的城市中,引发一次又一次的恐慌。
在长江科学院学者看来,其实很多涉及水安全的事故完全可以避免。只是,因为个别地区职能部门监管不力、执法不严,导致人们不可或缺的淡水资源,总是“很受伤”。希望这样的问题能够早日解决,让我们不用每天冲进超市“抢水”,就好像生活在某一部科幻大片中。
6月6日,记者在杭州世纪联华店看到,市民将整箱整箱的饮用水搬回家,饮用水柜台很快空空如也。事情缘起6月4日建德境内杭新景高速苯酚槽罐车泄漏事故,导致部分苯酚泄漏并随雨水流入新安江(钱塘江上游),造成部分水体受到污染。
一系列犹如不久前抢盐的疯狂场面,发生在杭州市及周边城市的超市。
6月6日,杭州市某超市罕见地迎来大量顾客,这个只有在临近春节才能见到的场面,发生在端午节假期。休假的人们,几乎是一天几次到超市“轰炸”,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买回能买到的瓶装、桶装纯净水。
超市开门儿没多久,纯净水销售区的购物架就被抢空了。有的顾客一口气拎着两箱去结账;有的推着小车,“抢”到整整一车“战利品”;不少来晚的顾客,就只有找超市负责人“求助”。
蜂拥而至的顾客,险些扰乱了超市的正常秩序。得知顾客求购的商品单一,超市经营方立即联系库房、经销商等机构,紧急调运更多的瓶装水。但是,还是供不应求。
不过,从6月7日开始,这样的场面便不再出现,超市的销售秩序恢复正常。
整件事的导火索是6月4日晚上的一起交通事故。一辆装有31吨苯酚的罐车,行驶至杭新景高速公路新安江高速出口互通路段附近时发生故障。车上人员随即停车抢修,不料很快被一辆迎面而来的重型货车撞上。罐车瞬间破裂,车上装载的苯酚化学品顿时泄漏。这种有危害性的化学品,在夜幕中被雨水冲刷至约1.5公里外的新安江内。虽然经过彻夜抢险和堵漏手段,可官方估计,依然有约20吨危险品流入新安江。
这不是普通的江水,而是杭州市重要饮用水水源上游区域,它受污染的程度,直接决定杭州市居民生活用水是否会受到影响。果然,自来水部门在水源处设置的多个监测点检测数据表明,水源中苯酚含量超过国家有关标准。
根据这一情况,水源受到污染区域所属5个自来水厂相继暂停取水,约55万居民用水直接受到影响。为了尽快稀释水源中的苯酚,降低其浓度,当地有关部门决定立即加大新安江大坝、富春江大坝的泄洪量。很快,新安江大坝增加至9孔发电,满负荷运转,其泄洪量从每秒268立方米增至1230立方米。
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执行,江水中苯酚含量越来越低,最终低于国家标准。水源的安全警报得到解除,这些信息很快发布到杭州市政府网站上。警报解除,“抢购”瓶装水的现象也就不再出现。
可巧合的事扎堆儿发生了。就在这件事还没有淡出人们视野时,当地又发生了“重磅”事件。从6月5日开始,杭州市余杭区部分居民发现自来水有异味,属地水务公司确认并沿途追查,发现原因是水厂苕溪取水口的水源出现问题。原来,污染源来自南苕溪上游临安青山湖工业园区,异味是由于苕溪原水中出现苯烯类有机物质所致。虽然这类物质危害性不明确,但当地仍然果断决定暂停供水,并加大泄流量稀释水源。
受此影响,当地部分地区出现供水中断现象,甚至部分学校也特意安排学生停课3天。消防部门紧急担任起“送水员”的角色。
随着水源水质的回复,当地水厂恢复供水,同时受影响居民的生活也逐渐平静。
然而,已经“伤不起”的浙江居民险些再次“受伤”。8日,杭新景高速再次发生交通事故,导致一袋装有碳酸钡的化学危险品落入流通富春江的水沟中,好在包装袋具有防水功能,此事最终没有对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响。
专家观点:
求经济发展不该放任事故
建备用水源以防不时之需
从3件事本身来看,它们之间没有毫厘的联系,完全是巧合。但正如一些电影中描述的“混沌理论”所说,表面上看起来不存在关联的事件,其实深挖就会发现内在的必然联系。而在学者眼中,3件事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以水利水电研究为主,为国家水利事业等开发和行政管理出谋划策的长江科学院,始终在关注国内“偶然”发生的化学品泄漏污染水源事件。陈进副院长接受独家深度记者采访时提道,类似意外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,全都与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速度,地方职能部门对于水源保护监管不力等因素有关。
陈进副院长研究认为,国内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,是危及城市用水安全的最常见因素。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,不可避免地会在交通运输业、工业等方面发生偶然事件,但是,发生险情不代表一定会导致“水安全”事件。如果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,发生几率便会降低。比如发生在4日的交通事故,被撞罐车行驶的高速公路距离取水地新安江仅有1公里多,如果职能部门加大监管力度,要求运送危险品的车辆远离水源地区行驶,并早期督促运输危险品车辆提高安全性能,如抗冲击性能,这次“水安全”事故可能就不会发生。
在一些发达国家、城市,都有完善的危险品管理方案以及水源管理方案。比如韩国,在水源区周围设置铁丝网,不允许危险品车辆靠近,甚至不允许民众在水源区域游泳;再如加拿大对危险品实施终身管理,从生产、运输、销售到最终销毁,都有终身档案。运输过程的线路有严格规定,且必须远离水源、生活区等重点区域。
在我国,虽然有类似的法律法规,可一些职能部门监管不严,为事故埋下隐患。去年险些污染松花江吉林段的化学品桶,平时就存放在靠近松花江不远处,由于突发洪水导致危险品桶被冲入松花江。可事实上,这些化学品是不该存放在水源周围的。再如发生在6月5日的杭州市余杭区自来水异味事件,同样与当地对取水水源保护措施不完善有关。
陈进建议,重要城市、人口密集城市,必须建立完善的“水安全事故处理预案”。这套预案不仅应该包括事故发生后由哪个部门采取哪种措施,还应该将相关事件进程第一时间公开。而这次一连串事件发生,杭州市政府以及水利、环保等部门,对于信息公开程度就十分透明。官网几乎是随时在滚动相关信息,告知民众停水区域、停水时间、供水时间,以及如何应对等。加之当地处理事件速度很快,因此当地市场并没有出现持续的“抢水”事件。
为了保证意外事故发生后居民用水安全、用水充足,陈进建议城市有必要修建多个应急水源。水源规模不需要太大,但要相对分散,如果发生意外事故,可以保证当地居民两三天正常用水。如果事件比较棘手,处理需要较长事件,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临时限制工业用水、农业用水等方式,保证居民用水,进一步延长供水时间。同时为了避免社会恐慌,政府必须随时发布最新消息。陈进说,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,多瑙河的水就受到污染,但奥地利维也纳的民众生活短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影响,因为当地立即采用地下水、湿地等备用水源供水,保证渡过难关。